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青岛新昌盛实业有限公司 > 新闻资讯 > 流通产业需要创新

新闻资讯

流通产业需要创新

关键词:

青岛新昌盛仓储物流新昌盛仓储新昌盛物流

2013-09-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在未来,中国必须坚持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流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影响经济健康运行的关键环节。扩内需、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都离不开现代流通的作用。此时如何创新流通发展方式,进一步发挥流通业重要作用考验着各方智慧。日前,商务部召开全国内贸领域专家座谈会,来自内贸领域的多名专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就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展开了一次头脑风暴。

流通产业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应体现在对生产的引导、对宏观经济的先导、对商品价格的传导三方面。

在开展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中,建议在我国东南西北中五大板块中各选一个地区开展试点。试点过程中,应统筹做好商业网点布局、城市配送体系的建设;加快生活服务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流通体系。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

今年内贸工作应当花大力气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包括五个方面:

一、解决农副产品、菜篮子商品买难卖难问题。这是农民和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社会反响大,多年来反反复复,未见显著成效,要下大力气解决。

二、在城市中发展便民商业,活跃社区服务。在农村建设乡镇商业中心,让基层百姓感受到流通发展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解决安全消费、绿色消费问题。打击市场流通中的假冒伪劣、欺瞒诈骗等丑恶行为。

四、降低流通成本,切实有效减少企业和居民在流通中的无谓损失。要列出看得见、摸得着、查得清、见实效的几项工作。

五、按培育有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的要求,组建中国超大型流通企业。

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不可弱化、不可滞后。对政府来说,主要是夯实基础产业,要使其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建设足够的基础设施,保证必要的投资。

过去流通长期被视为国民经济的末端产业,只是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分配者”。现提出流通是先导性产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它最先接触到消费的变化与要求;其二,没有市场流通的配套服务,制造业很难立足,很难发展。没有流通先行,也很难实现产业转移。

围绕流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建议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抓流通渠道的建设;正确认识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现代物流,做到物畅其流;创新交易方式,发展有形的、无形的、实体的、虚拟的、即期的、远期的、现货的、期货的交易方式;要形成合力的商业企业结构,要让中小企业活起来、大企业更快发展。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

在新的形势下要明确流通功能和定位。首先,需要正确认识流通和消费的战略定位。消费应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的第一推动力,这一观点一定要加以确定,深入人心;其次,流通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流通速度和效率是国家软竞争力重要表现;第三,流通业是实现中国强国梦的重要承载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并没有成为与制造相匹配的第一流通大国,流通业发展相对滞后,流通竞争力严重不足。

国务院3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流通业是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这里就涉及到通过怎样的指标体系来反映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流通总量而言,除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外,进出口总量、餐饮等服务业的交易总量、生产资料的流通总量等流量指标均属于流通范畴,还可以在消费者物价指数、采购经理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等指标基础上由商务部牵头建立一整套基础性指标体系。

国家支持的流通领域重点投资应包括:建立食品药品的安全体系,包括安全检测体系、流通环节监测体系等;建立现代流通信息体系,如云计算等;建设现代物流和商流的基础设施,如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流通基础设施;重视国家重要战略通道建设,如新疆是国家向西开放的门户,通过加强新疆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降低这一战略通道的流通成本,提高我国与东亚西亚国家交往的便利化程度;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宋则

十八大之后,新一轮改革呼之欲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收入分配实质性改革即将出台,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这些都将聚焦在未来十年,中国将进入“消费主导型”的全新发展阶段。商贸流通服务业要针对欠缺和不足出台全新的改革举措,通过改革大力提升影响力,并为推动结构调整、促进这一大格局的形成作出独到的贡献。

一、深化国有和非国有商贸物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企业兼并重组,自下而上地做实、做强、做大、做优,走出长期徘徊的中等规模陷阱。促进中小微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二、深化零售商贸企业运行机制改革。促进买方市场条件下的机制创新,提高企业自营和自主品牌所占比例。

三、深化批发体制改革。夯实现代批发市场的微观基础,促进摊位制个体商贩向现代企业法人转变。

四、深化商贸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商贸物流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的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

五、深化物流管理机构改革。提高物流效能,剔除政出多门等产生的体制性物流成本。

六、深化公共财政税费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减轻商贸企业负担,提高商贸企业的融资能力和经商能力。

七、深化内外贸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改革。

打通出口转内销的渠道,增加原出口产品的国内销售;商贸企业“走出去”,根本扭转服务贸易逆差,增加国内商品在国外的自主销售。

八、深化城乡一体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社区商贸物流服务业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九、深化农产品信息化调控体制改革。提高驾驭农产品市场和价格波动的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减少农产品损失,增加农民收入,为消费者谋更多实惠。

十、深化服务业运行机制改革。营造服务业讲诚信、促消费、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十一、深化反垄断改革。取缔特供-特权等反市场化的流通渠道,铲除供给方、需求方和管理方共同形成的利益链。

十二、深化政策出台的机制改革。梳理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执行情况,推行问责制和实施细则建设。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

长期以来各地区讲生产的多、讲消费的少;讲外贸的多、讲内贸的少。在新形势下,应充分认识内贸和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不足主要是由于商品和服务质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国内消费。比如,毒奶粉事件发生后,很多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不放心,纷纷转向国外品牌,于是出现了国内奶粉价格连续下跌而国际品牌奶粉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造假、坑害消费者并非奶粉领域独有现象,只有严把质量关、重塑消费者信心,才能解决这类问题。

要提供更多优质商品和服务,就需要培育一大批讲信誉的企业。让商务诚信建立在法律基础上,政府制定出市场竞争规则。对于那些违反市场竞争规则、缺乏商务诚信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打击,让那些违法企业的成本高于收益。只有在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下,社会上才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

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也在同步增加,但服务业的发展还需要实现服务业的创新。

一、需要政府观念创新。要转变政府观念,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二、体制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中小型服务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着重从税收和融资环境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起适应服务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可以尝试建立扶植中小型服务企业的政府试点风险投资基金,并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从而畅通企业发展的融资通道。由于中小型企业更易于从集群效应中受益,因此,“十二五”期间东部地区可以率先推进经济结构服务化,将信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为制造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也为服务企业的集群搭建平台。

三、商业模式创新。具有创新模式的服务企业成为国际创新的领导者。近年来,国际上多个产业领域的赢家,通常不是技术最领先的企业,而是在创新服务模式上最成功的企业。

四、技术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在我国服务业创新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一批以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的国内服务企业迅速崛起,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成为推动国内服务创新的重要力量。

辽宁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赵颖奇

对商务部内贸工作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深入开展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1、政府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借鉴国际经验,政府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广域共用性商业信息网络等流通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设置专门的金融机构扶持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在土地规划、用地价格、税费减免方面予以支持。

2、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流通环节,合作社能有效提高农产品在流通初始阶段物流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物流整体效率。

3、建设一批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培育产地收购批发网络。在全国主要农产品产地,重点建设改造一批分工不同的专业农产品物流中心、集成保鲜中心、配送中心等。

4、以新农村商网为载体,建立虚拟化渠道模式,开展电子商务。建议商务部以新农村商网为权威网站,构建买全国、卖全国的商务中心。在全国推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实现网上购销,信息服务、交易撮合、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全流程服务。

5、实施流通领域大集团战略。首先,要培育一批专业农产品流通企业集团。其次,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团。此外,整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资源,培育一批工业品下乡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6、推行拍卖式交易方式。拍卖过程公开、公平,充分自由竞争,可以形成合理的价格,有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调节市场供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7、改革目前大型超市和市场的经营方式。在认真落实国务院出台的新规定,对鲜活农产品市场减免租金、摊位费、管理费等费用的同时,下决心取消零售环节的进场费。

二、以药品流通为切入点,开展对特殊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试点

1、实行代码制,建立药品履历跟踪制度。在生产线上就给药品贴上电子标签,每一个代码都有唯一性,与药品生产、流通、库存、销售有关的信息全部写入电子标签,通过电子标签将信息汇聚到互联网上。

2、药品的流通依靠快捷高效的物流系统。应以大型制药和批发企业为轴心,开展快速高效的物流配送,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可以承担跨地区分销的职能,将小型药品批发企业改组为区域性基层配送中心,减少药品在生产、流通和医院等环节的库存量,降低药品的流通费用。

3、强化流通过程的质量管理,推动药品流通的标准化等。药品流通协会等组织编制的药品编码、医疗机构代码、包装机生产等技术标准,并且以会员制方式在医药行业广泛应用,提高医药企业的信息共享水平。

4、明确药品流通主渠道。把零售药店作为患者购买药的主渠道,打破医院的垄断地位,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5、构建行业高度集约化的格局。引入多种所有制成分,依靠自由竞争的力量,鼓励大型药品批发企业联合、兼并、重组;鼓励大型药品流通连锁企业加盟、购并,优胜劣汰,提高流通市场集中度。

6、建立全国药品电子商务网。

7、建立严格的行业自律和信用制度。

三、关于拉动消费的几点建议

1、把拉动农民消费,作为拉动居民消费的重点。目前,农村市场体系非常孱弱,市场机制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农村的消费品流通几近消亡状态。广大农民的消费欲望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扩大消费的重要领域应放在促进农民消费上。

2、商务部还应出台政策拉动消费。一是生活必需品免税。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根据物品的性质不同,给予不同的税率。维持基本生存的必需品应该免税,奢侈品可以多交纳。二是建立外国人购物退税制。

中国商业统计学会会长翟志宏

在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方面,批发和零售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仅次于工业的最重要的行业。其中,从生产核算的角度来看,批发业对GDP和劳动就业的贡献要大于零售业。根据2008年经济普查的资料,批发企业占批发和零售企业营业利润合计的比重为78.5%,占职工工资和福利费合计的比重为64%,占应交增值税合计的比重为76.8%,占从业人员合计的比重为56%。

然而,目前对批发业的认识仍存在模糊不清之处,不少人还持有批发业可有可无的观点。事实上,批发业实现的销售额和对经济的影响力都是相当可观的。2011年仅限额以上批发企业的销售额就达到了28.9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近70%。

我国应大力发展物流业。必须对全国物流的总状况进行充分调研,在此基础上规划和设计国家级的物流路线和节点,以及区域性的物流路线和节点,合理地安排运输、仓储等资源。如果忽视了物流的总体规划,任由各地盲目发展,即使一段时间GDP上去了,也会因忽视质量和效益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